“一场酝酿已久的贸易裁决”
然而,真正的“重头戏”在2025年8月14日上演,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做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继续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涉案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这一裁决,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向相关企业。
我们来看看这组令人咋舌的数据:此次终裁对中国加征的反倾销税明显超预期,增幅最大,中国大陆的反倾销税增至122-232美元/吨。相比之下,美国加征反倾销税明显下降,降幅为-165至-32美元/吨,美国的反倾销税减至72-284美元/吨;
这种巨大的差异,不禁让人质疑,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考量?

印度:市场需求庞大下的“保护主义”
然而,印度国内的相关企业却坐不住了。面对中国产品的强劲竞争力,他们选择了向政府施压,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印度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次举起反倾销的大旗。
如今,反倾销政策再次卷土重来,且力度更大。印度政府声称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低价倾销”的冲击,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

市场格局生变,PVC出口战略加速调整
这一降一升之间,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积极调整出口结构的努力:
- 一方面,印度面临传统雨季淡季,需求季节性下滑;
- 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商也在主动寻找新的市场,减少对印度市场的依赖。
从长远来看,虽然印度的反倾销政策给中国PVC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这也未尝不是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一个契机。中国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更加深入地挖掘其他新兴市场的潜力,提升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多元化布局能力。

未来市场走向: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于印度而言,虽然短期内国内相关产业可能会受益于贸易保护措施,但长期来看,如果不能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过度依赖保护政策可能会导致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而且,贸易摩擦的加剧也可能影响印度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形象和地位,使其在吸引外资、开展国际贸易合作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
印度对聚氯乙烯悬浮树脂的反倾销终裁,只是全球贸易舞台上的一个片段,但它所引发的思考与变革,却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全球化工产业乃至整个贸易格局的走向。